緣起正見,如實觀照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創新發展的動力與路徑

2018-03-05 21:50 摘要:創新驅動發展   訪問 618  復制內容

? 一、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創新發展的動力與路徑

??(??一) 創新發展理念的思想淵源

?最早的創新思想可追溯到馬克思,體現為《資本論》一書有關創新的話語。主要包括: 第一,關于管 理和制度創新的話語,涵蓋協作所產生的生產力及相應的管理,工廠手工業分工所產生的生產力及社 會分工。第二,關于科技創新的話語,勞動生產力的決定要素包括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以及其在生產工 藝上應用程度。[1]第三,科技創新及應用科技創新成果需要足夠的投入,用以購置創新成果轉化過程中 所需的極昂貴和復雜的設備。根據以上思想不難看出,馬克思關于創新的闡述實則比熊彼特創新話語 還要早,馬克思在早期研究一定生產力水平基礎上的生產關系、闡述經濟規律時就已為當今經濟發展 理念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些理論正是符合當今中國國情與經濟改革的基礎理論。因此,在經濟新常態 背景下,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需要以當代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

?( 二) 創新發展理念的提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高度中國化、時代化的成果,肩負著指導當下建設和 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責任,肩負著根據當前中國國情賦予的發展內涵研究經濟新問題,發現新的經濟 規律,概括新理論的時代使命。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內容的五大新發展理念,就是馬克思 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相匹配的最新成果。其中,創新居于首位,是因為 31 《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 3 期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發展動力決定了發展速度、效能以及可持續性。創新發展理念是從時 間、空間雙重角度審視新常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狀態后提出的經濟發展新戰略的重要成果之一。?

1、從時間角度分析??v觀歷史進程,我國經濟發展的輝煌時期,成果總是同當時的科學技術與創 新成果密切相關。我國發展歷史上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與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社會制度 以及其他許多方面的創新起到的重要輻射和引領作用密不可分。而近代史中出現的由領先變為落后 的發展狀態,科技與制度的落后,缺乏創新的社會氛圍是其重要原因。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又一次開始快速增長,這一時期經濟的增長主要是以數量追趕為主,近 30 年間完成飛躍,并逐漸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數量增長取得的成績被世界譽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奇 跡”。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的初始條件發生重大變化,在經濟高速增長、人均收 入翻番、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的新增長時期,要使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保持在中高速水平,實現經濟結構 升級到中高端,就需要實現從“數量追趕”向“質量追趕”的增長方式轉變。在新常態背景下的質量效 益型增長時期,隨著經濟發展由低收入階段轉向中等收入階段,原有自然資源稟賦結構的變化,傳統紅 利的消失,使得原有的發展方式、發展理論、激勵機制均不再適用。因此,創新發展變得尤為迫切,成為 負有時代使命的新動力。

?2、從空間角度分析。第一,在全球范圍內,18 世紀以來,爆發過幾次重大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 命都深刻改變著世界的發展面貌與格局。一些國家抓住了機遇,在科技革命的帶動下,積極開展產業 革命,使經濟實力與科技實力迅速增強,從而成為世界強國。當前,隨著全球新科技的研發,廣泛的科 技與產業革命在全球范圍內蓄勢待發,以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等新技術作為支撐的第三次 產業革命,將比第一次、第二次的影響更加深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結果將導致直接從事生產的勞動 力數量迅速下降,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持續減少,規模生產將不會成為競爭的主要方式,而個性 化、定制化的生產會更具競爭優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將以疾風暴雨之勢席卷全球,改變各行各 業的面貌,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國將會加快創新的步伐,以利用科技革命 的契機充分開展深刻的產業革命,從而實現經濟發展的新突破。誠如習近平主席所言,在此“世界各主 要國家紛紛出臺新的創新戰略,加大投入,加強人才、專利、標準等戰略性創新資源的爭奪”。[2]我國也 應融入現階段全球創新的氛圍中,通過創新發展戰略實現在全球經濟價值鏈體系中的地位提升。?

第二,在全國橫向范圍內,隨著中國整體經濟增長開始追求質量和效益,地方經濟增長也需要實現 從數量追趕向質量追趕轉型。從地方視角來看,數量追趕推動了地方經濟的迅猛增長,地區之間追求 政績產生的競爭行為形成了中國地方經濟增長的奇跡。改革開放至今全國省域經濟年均增長率超過 10%,各大地區經濟實現規?;l展。但大多為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且由于地方間人口、資源環境等 差異,導致了地方間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表現在最終分配成果上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2016 年 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 3 年居全國最高,已超過 5.7 萬元,這一數字約為全國整體水平的 2.4 倍( 全國為 2.38 萬元) ,接近部分西部省區的 3 倍,同年中國官方公布基尼系數超過 0.4。這種地方間 愈來愈大的發展差異多是取決于過去多年來各地迥然不同的發展模式。一些地方抓住了改革的契機, 通過在人才引進、科技創新、產業布局等多方面創新發展思路,完善激勵機制,增強了工業企業的創新 積極性,克服了由專利權與科研人員待遇問題導致的當代人力資本激勵不足、科研成果轉化力不足等 阻礙生產創新活動的傳統發展瓶頸。最終依靠創新的力量走出了具有地方優勢的經濟發展道路,從而 在新時代實現了地方經濟增長質量與潛力的提升。一些地方由于轉型過慢,是走依賴自身資源為主的 資源型發展道路,在創新的大背景下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不足,發展潛力明顯較弱。據此,不難看出, 當今社會,各地的競爭新優勢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地方經濟在創新上先行一步,就能擁有引領經 濟發展的主動權。?

( 三) 創新發展理念的內涵?

五大新發展理念中,把創新提到首要位置,是因為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理論、制 41 《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 3 期 度、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創新。這就說明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創新發展理念的內涵不限于某個獨立的維 度,而是包括了思想文化、社會制度以及科學技術等多方面,是一種系統的創新發展戰略。全面理解創 新發展理念的內涵,把創新放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真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開辟新道路。?

1、理論創新。理論創新是創新發展理念的先導。首先產生的是關于經濟發展的創新理論。在新 常態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尋求新階段發展生產力的革新,在創新發展理念的驅動 下提出了兩個不同于數量增長時期的經濟增長新動力: 一是創新的驅動力。其貢獻在于創新發展方 式,即利用科技與產業創新的契機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二是消費的拉動力。其貢獻在于肯定了消 費需求是可靠的可持續的動力,將消費以及消費力引入當代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范疇,并強調了居民消 費對經濟長期發展的推動。其次產生的是涉及當代中國經濟制度領域的相關創新理論,主要包括社會 經濟制度的兩大內涵: 一是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創新。其貢獻在于對相關基本經濟制度基于時代的要 求進行擴充與變革,在此過程中平衡了釋放非公有制經濟活力與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的實際問題。 二是基本收入制度的理論創新。[3]其貢獻在于確定了多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發揮了包括勞動、 資本以及各種無形要素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提高了社會主義原有收入分配制度的效率,促進了剩余 價值的轉換。最后產生的是關于經濟運行分析的創新理論,主要包括兩大方面: 一是政府與市場的關 系,其貢獻是再提市場經濟的深刻內涵,保障市場在各種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規范政府干預 的界限。二是供求關系的分析,其貢獻是重視需求側與供給側相結合的體制及相應改革分析,這是當 代中國在經濟運行領域中具有時代智慧的理論研究創新。

?2、制度創新。制度創新是創新發展的保障。中國經濟改革的歷程中始終伴隨著制度改革的腳步, 每一階段的經濟發展都包含了對現行制度的全新要求。這就表明經濟制度要為當下的經濟發展服務, 當經濟發展的狀態發生變化時,經濟制度就要隨之變革。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狀態與發展速度一樣 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與之相伴的是在各項經濟制度的研究與運行領域取得的一系列創新成果: 一是在 各種所有制方面的創新,其貢獻是逐步給予非公有制經濟公平對待,在市場準入條件、市場競爭、經營 管理辦法等層面盡可能地包容非公有制經濟,使其與公有制花開并蒂、共同發展。二是在經濟制度的 實現形式方面的創新,其貢獻是不僅僅限于原來的一種資本控制,拓寬了國民經濟的實現形式,充分發 揮混合所有制在新時代的作用。三是在土地制度的管理方面的創新,其貢獻是發散了土地制度理論的 傳統思維,破除了土地相對固定管理方式,尤其是農村土地,逐步實現農村土地流轉,增加農村居民的 財產收入。以上所述的相關制度創新均致力于解放思想,激發經濟主體的創新,增強企業與市場的生 命力,改善勞動、資本以及其他各種要素的配置效率,從而建立新的體制機制,為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3、科技創新??萍紕撔率莿撔掳l展的關鍵??萍紕撔轮饕侵讣夹g層面與知識層面的雙重創新, 是創新驅動的基點,也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兩大重要方面。具體而言,知識層面創新是根本,自然科學類 以新的發現為核心,社會科學類以新的思想為核心,創新結果重在提供理論指導。技術層面的創新以 新的創造為核心,創新主體是投身于具體生產活動的企業,創新結果重在技術突破與新產品的問世。 以上兩方面在科技創新中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科技創新的完整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科技創新的地位,指出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科技創新是當務之急,也是破解發展 瓶頸、改善產業結構、創新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4]這就是說,當今中國的發展要更加堅定不移地開展 創新活動,走新常態下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在困境中堅持自主研發、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 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從而依靠知識與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全面變革,以適應當代經濟發 展歷程中自然資源稟賦的不斷變化,改變傳統紅利消失的不利現狀,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4、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創新發展的根本。文化創新本質上是“軟實力”創新,是思想理念與行為 相嵌合、內涵與表象相融合的更深層次的創新,是藝術與經濟的接軌,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是時代的 使命,是創新的精神動力。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受到了高度重視,在時代傳承與發展 51 《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 3 期 中即將再一次發出耀眼的光芒。習近平主席也不斷強調新常態背景下的全面文化創新首先需要賦予 傳統文化以時代的使命,這就是說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文化的發展也需要進入新常態,讓文化的裂 變速度進入新常態,更加重視的是文化發展的質量,成為這一時期文化創新的指導理念。具體實施的 過程中重在創新,這里所述創新不僅限于文化形式的創新,更包括了文化產業的創新。這就是說要積 極探索新型文化產業,擴展文化產業鏈的同時也要注重創造新的文化消費領域,讓文化的創新氛圍融 入到整個社會生活中,從而促進各領域的創新活動。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以及文化創新這四大層面的創新共同構成了 當代中國創新發展理念的完整內涵。從而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奠定了基礎,不僅符合時代的 發展要求,順應全球創新的潮流,更體現了新常態時期我國對當今發展規律的深化以及對當代馬克思 主義理論的發展。換言之,在創新發展理念的驅動下,以創新之楫,奮發展之舟將成為新常態時期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二、經濟新常態下的創新發展動力理論

?新常態時期,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中等收入階段,隨著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方面的供給推動 力消退,需求的拉動力得到了充分肯定。但需要明確的是逐漸消失的供給側的推動力僅為促進經濟增 長的傳統紅利,供給側仍有許多新動力有待重視?,F實是,影響經濟長期增長率供給要素,將從資本與 勞動力兩大基本投入要素,擴展到科學技術、產業結構、經濟效率等更多領域。與此同時,世界上新一 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重大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創新發展理念,有效推動了 發展動力理論的創新。具體而言,其所推動的發展動力理論創新主要包括

: ( 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創新是當代發展的基點,創新是當今國際發展潮流與國內改革趨勢雙重引領下的必由之路。首 先,從國際發展潮流來看,經濟全球化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下,當代國際分工將逐漸發展成為多層 次的國際分工體系。在此過程中原有的分工體系中的優勢將會發生改變,類似以廉價勞動力等較為低 端的要素為基礎的傳統比較優勢將大幅削弱,人工智能的發展會促進產業分工發生顛覆性變化,各國 新興產業將不斷成長為新的主導部門,再工業化與工業 4.0 席卷全球。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圍內創新氛 圍不斷增強,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應投入全球創新發展的潮流中。這就要求中國的經濟發展 理論要有世界經濟大國的創新思維,在這種創新思維的引導下,需要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的方向進行重 新規劃,并依據世界分工體系的變化調整國內分工體系,使國內分工體系與國際分工體系相一致。從 而改變整體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產品附加價值低、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等大而不強問題。力求把握 新契機,確定自身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新定位,由融入全球化轉向主導全球化,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 理。?

其次,從國內改革發展來看,改革過程中取得的成績與改革過程中暴露的問題都將要求中國經濟 進一步進行創新發展,將創新的理念堅持到底。第一,從改革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分析。工業化與市場 化兩大紅利均來源于國內改革,其中工業化帶動的城市化使得要素集聚,提高了生產的規模與效率; 而 市場化的價格機制則改善了要素的配置效率。在此過程中,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在經濟增長、國民素 質、以及國際影響力等方面都獲得了耀眼的成績。這就說明改革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啟明燈,從社 會主義長期建設與實踐的經驗得出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仍然離不開改革的推動力。此處的改革即指 革舊,也即創造性毀滅,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創新??梢?,中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創新。第二,從改革發 展歷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分析。中國的發展需要直面的是在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 列問題,較為突出的是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一致等問題。在長期依賴要素與資本驅動的發 展時期,勞動力素質以及自主研發能力都有待提高,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以及潛在增長率均處于欠佳 水平。因此,現階段中國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推進創新發展,不斷強化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 61 《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 3 期 力。

?( 二) 創新是新的發展方式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歷了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逐漸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思想變革過程。這是 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跨越的必由之路,曾經的經濟增長方式僅涵蓋了經濟總量層面的發展,而 后來提出的經濟發展方式則是指一國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的方式,其內涵涉及了增長模式、供需結構、產 業布局、收入分配、資源環境、國民素質等多方面內容。換言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思想的提出體現了 對現有發展方式合理性與前瞻性的判斷,開創了依據經濟階段性的發展中相關的價值判斷,從而確定 這一時期所需要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具體內容的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化經濟發展的道路中,第一個飽含重要意義的有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成果就 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的提出打破了我國近代長久的自給自足模式,開創了經濟發展的新局面。對 內,改革開放打開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閥門,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出口都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 力,成為著名的“三駕馬車”之首,對當時、現在乃至未來的經濟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此,中國 向世界重新開啟了大門,外資的流入,外國先進技術以及高科技人才的引進顯示了中國經濟充分的包 容心態,利用交流學習之機快速成長,開啟了中國融入全球化發展的歷程。?

第二個影響較深遠的是增長方式從粗放式轉向集約式。粗放式增長模式是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 彼時我國自然資源豐富,農業勞動力剩余充足,工業資本迅速積累,處于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與重工 業的數量高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具有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的總體特 征,發展的目標是經濟總量的快速增加、經濟規模的加速擴張。對這一目標而言,粗放式增長顯然不負 眾望,使得中國經濟迅速騰飛,但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長期發展問題。其中,要素的粗放使用造成了資 源稟賦結構的改變,資源優勢逐漸削弱; 依靠長期廉價勞動力投入也面臨著劉易斯拐點的接近、隱性失 業的增加以及人力資本積累的不足的局面; 加之嚴重的污染與生態惡化帶來的新一輪治理成本的增 加。以上問題均限制了經濟長期增長的潛力。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從粗放式轉向集約式發展是符合當 時經濟現狀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其主要途徑是通過技術進步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這里所述的 效率的提高既作用在當時的農業生產,也作用在當時快速發展的工業。對農業而言,集約式發展不僅 可以為中國的發展提供長足的糧食支撐,也可以進一步解放農村勞動力,通過“剪刀差”效應使閑置勞 動力繼續流動,從第一產業流向第二產業、從農村流向城鎮。對工業而言,表現為要素利用率方面,通 過更為先進的技術提高生產過程中的要素使用效率。綜上,集約式發展為解決當時的發展問題提供了 思路,但其缺陷是依然沒有擺脫物質要素推動經濟增長的基本框架,忽視了無形資本的作用。

?第三個突破性轉變是在黨的十七大中提出的促進經濟增長實現“三個轉變”: 一是經濟拉動力的轉 變,由原有的投資、出口兩大“馬車”拉動逐步變為由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拉動的增長方式,并 開始強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這一轉變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意味著我國開始注重內需對經 濟增長的持續拉動作用,也開始改變長久以來的路徑依賴問題。二是從原有的主要由第二產業發展拉 動經濟增長轉向三次產業協同發展。主要依靠第二產業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增長的重要標志,但 從經濟長期發展來看,第二產業將會阻礙因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產業高級化進程。因此,發展后期三 產的協同,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潛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的產業生命力。三是經濟增長由依賴自 然資源大量投入模式轉向更多地倚仗科技進步、人力資本等無形要素發揮作用。至此,無形資本的作 用開始得到長足的重視,科技技術、勞動力素質、靜默知識等對經濟潛在增長率中的貢獻進入了我國經 濟發展的考量標準。

?第四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轉變是在新常態背景下,在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下,以提高 經濟增長質量為導向,繼續深化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一時期所要轉向的發展方式不是現成的,是需 要創新的。因此,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提出“五大新發展理念”中創新居于首位,在創新發展理念中,創新 發展方式又成為當仁不讓的閃光點。是因為創新發展不僅解決效率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開始發揮無形 71 《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 3 期 要素的作用,利用其實現傳統要素的全新組合,這是效率提高的一大重要途徑,在新要素的產生需要較 長周期時,通過對原有要素的重新組合提高要素投入質量,同樣可以提高生產過程中的效率,可以看作 是創造新的增長要素的過程。因此創新發展方式是比之前提出的集約式等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更高層 次、更具前瞻性的對新常態時期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的解讀與探索。至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化經 濟完成了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到創新發展方式的符合當代經濟新常態的經濟發展思路變革。

?( 三) 創新發展的核心是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是全面創新的引領,是指科技創新是一國在現代國際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是經濟全面 創新的驅動力。十八大提出我國的科技創新已經從以模仿跟隨為主轉向模仿和學習、并駕齊驅、領跑 并存的新階段。這意味著當今世界作為促進經濟增長核心動力的科技創新將由外生轉為內生,換言 之,未來科技創新在發揮引領作用的過程中應注重全面立足自主創新,形成獨具特色的創新技術。

?科技引領經濟全面創新的核心是促進科技創新成為產業創新的動力。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 國制造業表現出產業類型、產品附加值以及新興技術均有突破下的中高端化,在此基礎上,產業結構的 進一步轉型升級成為時代迫切且期待的命題。而實踐表明,一國產業結構轉型很大程度是依靠科技的 創新。解決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有效對接問題,才能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的推動力。而科技 創新與產業創新的對接包括四大方面: 首先,需要對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樹立共同的目標,具體是指發 展以自主創新為核心,致力于顛覆傳統、徹底變革的高層次創新。其次,需要以提升自身在全球價值鏈 上的地位基礎上,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層次對接。第三,需要建立產業化創新的協同機制,即 以科學機構、大學、智庫以及企業等各方產學研創新主體共同介入創新。同時深化產業化革新機制,即 在現階段處于中低技術產業的領域,采用新技術新產業化的雙重產業化創新進行全面改革。[5]最后,需 要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契機助力傳統產業與科技創新對接。此處所述的傳統產業不等同于夕陽產 業,而是具有民族精神的標志性產業。對待傳統產業應以包容開放的心態,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契 機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使傳統產業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背景下煥發時代的新魅力。

?三、經濟新常態下的創新驅動增長的路徑?

經濟新常態下,要素與投資驅動型增長路徑在低收入階段積累的矛盾集中爆發,此中產生尖銳的 社會矛盾嚴重阻礙了經濟的持續發展,造成了一國持續受困于中等收入階段,經濟難以突破的狀態。 因此,在我國當今中等收入階段上指導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為主要目標的當 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根據其對經濟生活的規律的探究,原有的要素與投資驅動型增長路徑 與當前經濟形勢及改革的要義已經不相匹配,要素稟賦結構變化的背景下,面臨要素創新或是生產過 程創新的任務,現階段發展動力應從要素與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創新驅動一方面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以技術進步改善要素的生產效率; 另一方面是指以無形的創新 要素打破原有的物質要素組合方式,從而發揮全新組合的生命力。[6]第二層面創新驅動的內涵更具有 當代創新發展理念的智慧,主要是各種物質要素通過無形創新要素的加持擴展了原有的組合形式、提 高了創新能力,從而形成內生性增長,使經濟轉而依靠可持續地內生增長動力提高生產效率、升級經濟 結構。更進一步,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與創新驅動的實現,實際是在原有的經濟增長空間內實現經濟增 長方式的轉變的時代性新目標。其實現方式是通過產生非線性增長,使得新成長起來的增長領域的擴 張形成新的可持續增長動力,從而促進長期經濟增長潛力的提升。具體闡述,經濟新常態下的創新驅 動增長路徑如下:

?( 一) 創新驅動轉方式?

實現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創新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換言之,從 創新型國家的一般標準衡量,轉向創新驅動發展方式的主要標志是提高科技創新在當代經濟增長中的 貢獻度。而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創新經濟發展方式中的作用主要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81 《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 3 期?

1、加大創新投入。首先,要加大物質資本的創新投入。此處所述物質資本是指科技創新中的研發 費用等直接相關的物質資本,主要是指創新投資,由于創新驅動的重點環節是孵化和研發新技術,創新 投資就必須更多地投向孵化和研發環節,從而持續不斷地獲得新技術并實現轉化。換言之增加創新投 入的核心是增加研發投入,研發投入是保障創新主體創新活動的基石。從高校與科研機構層面來說, 世界名校研發經費一般超過直接總支出的 70%??梢?,充裕的研發投入是科技創新的基本保障,而我 國現階段的研發投入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段距離。故要推進新常態下的創新驅動戰略就要著力加 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引導相關物質資源向創新領域流動和集聚。

?2、完善產學研轉換機制。當今世界科技創新的基石是知識的創新,而知識的創新主體是科學研究 者,因此,完善產學研轉換首先要加大人力資本的創新投入。轉向創新驅動,人力資本更為關鍵,這就 需要逐步完善人才引進機制,保障人才在區域間的自由流動,通過人才引進、區域合作等方式推動創新 驅動的發展。具體對高校、科研機構等專業人才聚集地應大力扶持,并配合其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實施 更為開放的人才引進政策。對全社會而言,要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形成萬眾創新的社會環境和 風尚。其次,在解決好創新源頭的問題后需要加快完善創新發生主體與創新應用主體的協同,建立創 新上下游的聯系,延伸知識與科技的創新鏈條,從而充分發揮創新活動對生產生活的促進作用。

?( 二) 創新驅動調結構?

要使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就涉及對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型的創新,在此過程中,產業結構 的優化升級是創新發展的基本要求。因此發揮創新的作用,以經濟創新驅動調結構,就成為構建中國 特色創新驅動發展模式的關鍵內容之一。在此要義下,通過創新驅動調整經濟結構的路徑主要涉及以 下三個方面:?

1、創新驅動新產業發展。經濟新常態下創新驅動的首要任務是尋找新的具有增長潛力的支柱型 產業,重點發展與當前全球新的科技革命、新的消費、新的產業訴求相呼應,且符合長期可持續發展的 新興產業。主要包括: 第一,節能環保產業。應積極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在新興產業中,最能以創新驅 動產業結構調整的便是節能環保產業,未來,節能環保產業將成為新一代支柱型產業。因此,要求建立 健全支持節能環保相關產業管理及激勵機制,從而全面促進節能環保產業高效可持續發展。第二,信 息產業。信息產業主要指依附互聯網技術的新型產業,包括地理信息、大數據等產業,其發展會順利將 我國引入第三次產業革命的潮流,進而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新能源產業等。在發展新能源產 業的過程中應充分融入全球技術革命與再工業化浪潮,積極發揚“中國制造 2025”的相關精神,在實踐 過程中發揮輻射與聯動效應,使先發展的地區帶動周邊地區。在此過程中注重運用科技成果形成相關 配套產業的完整產業鏈,繼而走向享有國際盛譽的“中國創造”之路。

?2、創新驅動新產品開發。新產品是創新驅動在產品端的體現,以創新驅動助力產業升級應積極支 持產品研發與創新。通過供給側改革實現供給與需求相結合是當今中國完成經濟結構調整、改善經濟 增長質量的重要路徑,供給側改革最終追求的是供給與需求兩端的平衡。[7]目前我國對內處于有效需 求不足,消費相對疲軟時期,但這不等同于國內消費需求不足?,F代經濟發展中無論是企業還是居民 消費者,消費需求都長期存在,但現階段的消費需求與社會經濟提供的產品不相匹配,故消費者將自己 的需求轉向了一部分高層次的外來產品,從而使得跨境消費數量與日俱增。這種現狀的改善需要大力 發展新產品,著力于生產具有特色的新產品,助力中國創造。

?3、創新驅動新業態成長。首先,對傳統產業,需要在原品牌的基礎上探討新常態下的新的產業發 展方向,對原有產業形態賦予新時代新科技的全新內涵,從而打造既富有民族精神又適應當代經濟不 斷更新的新業態。其次,對在互聯網、人工智能化等科技創新背景下衍生出的新的產業,需要充分發揮 創新驅動的作用,以新的姿態迎接新業態的成長。廣泛包容各種新業態的發展,同時加快相關監督引 導體系的建立,從而使新業態迅速成長,以更好地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最后,注重發揮無形要素在新 業態中的創新作用,將知識資本與全球新的分工體系相結合,打造供給端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國際競 91 《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 3 期 爭力。進而以供給側改革為契機,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提升產業價值鏈,走向高 端發展的道路。

?( 三) 創新驅動綠色化

?延續馬克思早期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在近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中,進一步將其 敘述為社會是人同自然本質的統一。也就是說,自然界是人類物質生活資料的來源,如果自然環境被 肆意破壞,人與人聯系的紐帶也就遭到破壞,其結果必然是社會關系的扭曲。[8]?

我國的經濟發展歷程就經歷了這樣的扭曲,在傳統的經濟數量快速增長時期由于粗放式增長產生 的一系列問題在當代集中爆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問題便是自然資源衰退與環境的惡化。因此,當代 馬克思主義將“綠色”發展作為發展的一大要義,換言之中國的現代化要通過創新驅動走可持續的綠色 發展道路。這里所述的綠色發展包含了兩個方面: 首先,綠色發展揭示了發展的本質在于經濟與環境 的和諧發展,通過制定低碳經濟戰略,達到節能減排,實現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其次,綠色發展在經 濟運行上表現為追求效益和質量的綠色運行,經濟增長的最優目標是質量與效益同步增長。[9]因此,對 經濟增長的評價要著重于質量與效益方面的考察。經濟增長的效益主要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 生態效益三大方面,只有三者統一,才真正實現了綠色發展。而在經濟新常態下,綠色發展要通過創新 驅動來實現,其實現方式主要包括三大路徑:?

1、以科技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以科技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要義是在發展的引擎方面創新發展方 式。原有的要素驅動型發展戰略由于主要依靠要素的投入拉動經濟的增長,必然伴隨著要素大量消耗 以及環境的惡化。但將科技創新作為發展動力,則是主要依靠無形要素推動要素組合的創新拉動經濟 的增長,其發展過程滿足綠色、可持續的時代要求。

?2、以產業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產業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要義是在發展的供給側方面創新發展方 式。原有的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多是第二產業發展為主,第三產業發展為輔,此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初 期階段,伴隨著較為嚴重的環境代價。而當代經濟發展應以產業創新為驅動力,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產 業布局,以創新具有綠色發展潛力的新產業、新產品為核心,推動經濟綠色發展。?

3、以消費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消費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要義是在發展的需求側方面創新發展方 式。原有的消費結構與產品布局多是以跟隨模仿為主,這種模式下的消費未能實現對需求側乃至整體 經濟增長的推導作用,主要因為一是在消費端缺乏助力,二是在產品端缺乏引力。為改變原有消費疲 軟的現象,當代經濟發展在消費端應從跟隨消費轉向引領消費、創造消費,在產品端應著力于提升產品 的附加值,創新更具時代前沿引力的新產品,全面發揮消費創新對綠色發展的驅動作用,從而實現經濟 新常態背景下創新驅動長期可持續增長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 《資本論》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6 頁。 [2]習近平: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 年 5 月 10 日。 [3]洪銀興: 《以創新的理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經濟研究》2016 年第 4 期。 [4]習近平: 《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人民日報》2016 年 11 月 11 日。 [5]洪銀興: 《科技創新體系的完善與協同發展探討》,《經濟學動態》2016 年第 2 期。 [6]洪銀興: 《關于創新驅動和協同創新的若干重要概念》,《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 年第 5 期。 [7]余斌、吳振宇: 《中國經濟新常態與宏觀調控政策取向》,《改革》2014 年第 11 期。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695 頁。 [9]任保平、郭晗: 《新常態下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 年第 3 期。 (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 責任編輯:自然)??

來自網站:木子的網站

網址:http://m.locphat6688mobile.com/content/45.html


文章評論
no comment
爱爱视频试看久久一级片 社旗县| 乃东县| 越西县| 荣昌县| 清徐县| 渑池县| 晋宁县| 类乌齐县| 五莲县| 柘城县| 雷波县| 冀州市| 津市市| 历史| 婺源县| 鄂托克前旗| 古田县| 建德市| 广德县| 集贤县| 正镶白旗| 芜湖县| 西林县| 温州市| 万载县| 永胜县| 伊宁县| 齐齐哈尔市| 福建省| 铁力市| 肃宁县| 玉屏| 墨竹工卡县| 灵宝市| 若羌县| 酒泉市| 九江县| 全南县| 新泰市| 塔河县| 四川省| http://www.124.com http://www.124.com http://www.124.com